秋冬易憂鬱都是天氣惹禍! 4招防「季節性情緒失調」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2-12-28 11:30:00

【NOW健康 游庭語/台北報導】秋冬陰雨綿綿,你的情緒是否特別容易低落?「季節性情緒失調」常見於秋冬季節,容易發生憂鬱、倦怠、無力、體重增加等症狀,並常在春夏季後得到症狀的緩解。

24小時最熱


    「季節性情緒失調」影響日常 需就醫診治


    對於季節變化與情緒波動的病因探討,大多聚焦於秋冬季節中,日光照射量的下降與人體生理日夜節律的影響,致病機轉也可能包含人體內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褪黑激素、血清素等等。例如,2016年來自丹麥的研究發現,患有季節性情緒失調的患者,體內運輸血清素的蛋白在冬天時不會同健康者一般地下降,而可能影響了血清素在體內的濃度。另外,在台灣的近年相關研究也有觀察到,台灣的自殺率與身心疾病的住院率,也與季節變化的趨勢相關。


    因此,若在過去疾病史中,經常在秋冬季節時產生情緒的波動,進而影響了日常的工作、社交、飲食、睡眠,應前往身心科門診諮詢並尋求協助。不同於一般的憂鬱症治療,「季節性情緒失調」的治療首選,為光照治療。


    日照減少影響情緒變化 敏感族群中更明顯


    對於健康的族群來說,秋冬季節是否導致情緒波動到疾病的程度,目前尚無明確的定論,季節變化確實也並不會影響每1個人的情緒波動。於2020年來自荷蘭的5千人問卷型研究中發現,季節變化較顯著影響的是人格特質中具神經質、或稱情緒不穩定的族群。


    ▲日照量減少,除了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日夜節律,其實改變了我們的戶外活動量、飲食選擇、社交互動模式,多重地影響我們在秋冬季節時的日夜節律與情緒狀態。(圖片來源/ingimage)


    秋冬季的日照量減少,除了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日夜節律,其實同時也經常改變了我們的戶外活動量、飲食選擇、社交互動模式,這些改變皆可能多重地影響我們在秋冬季節時的日夜節律與情緒狀態。另外,缺乏日照的情形也不僅只發生在秋冬的季節,需要輪值夜班的工作型態,或者工作環境長時間位於室內無日照的空間,也都容易因生活模式中缺乏日照而影響日夜的生理節律。


    專家建議4招 降低秋冬季節影響情緒波動


    聯安診所家醫科陳采汎醫師建議,在迎來秋冬季節時,以下4種方式,可以降低秋冬季節影響情緒波動的狀況:


    ▸1.增加日照:多從事戶外的活動,增加陽光的曝曬機會同時也增加運動的機會,有助於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即使在家不外出,也可以將窗簾打開,多讓陽光透進室內。


    ▸2.規律社交行為:在生活中適時的與他人社交。社交不僅止於跟朋友聚餐或是參與大型的聚會,與家人共同享用晚餐、與朋友講電話談心,甚至是寵物的陪伴,都是對身心健康有益的社交活動。


    ▲與家人朋友聚會、維持社交生活能夠幫助避免季節性情緒失調。(圖片來源/ingimage)


    ▸3.好好吃飯:均衡飲食是維持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基礎。除了吃新鮮的食物,攝取多樣性蔬果、健康的油脂、足量的蛋白質也都是很重要的。當人越忙、壓力越大時,較會忽視飲食,或者更常選擇油炸和重口味的食物作為壓力的宣洩管道,營養攝取不均衡與攝取過多高度加工、促身體發炎性的食品,情緒反而容易變得更不穩定,進而造成惡性循環。


    ▸4.補充維生素D :研究發現季節性情緒失調的患者,有常見維生素D缺乏的問題,而人體內維生素D的來源主要也來自於陽光中的紫外線曝曬於皮膚。維生素D具有協助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功能,體內是否缺乏維生素D可透過抽血來評估,並訂定補充的計畫。


    另外,透過功能醫學「神經傳導代謝評估」的檢測,也可以評估血清素、腎上腺素、多巴胺等重要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狀態。


    最後,陳采汎呼籲,若發現自己或者周遭的親友,情緒常受季節影響而無法維持平日的生活與工作時,應立即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別讓季節影響了情緒的健康。


    更多NOW健康報導
    ▸【影】足底筋膜炎只痛足底?醫揭好發部位 親授4招居家緩解
    ▸連日低温鼻水直流「凍未條」 中醫:冬季三九貼助改善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

    NOW健康 健康

    最新消息

    寒流發威心血管拉警報! 醫:類腦中風前期症狀莫大意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2-12-28 15:00:00

    【NOW健康 楊芷晴/新北、嘉義報導】近日寒流發威氣溫驟降,容易引發血管收縮,尤其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或是老年人本身血管內徑狹窄、有硬化狀況,突發腦中風的機率也提高。有研究指出,冬季人體平均收縮壓及舒張壓,分別比夏季高12及6mmHg,氣溫每下降1度,收縮壓上升1.3mmHg、舒張壓上升0.6mmHg,冬季血壓波動也明顯大於夏季。

    24小時最熱


      腦中風呈現年輕化趨勢 這些危險族群更要注意


      中和國泰診所程建中醫師表示,腦中風可分為出血性和梗塞性2大類,前者俗稱腦出血,低於3分之1的發生率;後者俗稱腦中風,約佔近8成的案例。若以水管比喻血管,家裡的水管用了6、70年,很可能產生沉積物、容易造成阻塞,血管亦同,年紀愈大罹患腦中風機率較高,但近幾年來,受飲食西化影響,中風患者出現降到4、50歲的年輕化趨勢。


      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中,以年紀為首要,尤其65歲以上年長者容易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其次為心律不整、心房顫動,當心臟亂跳時,血液容易在心臟形成血塊,心臟將血液輸送到身體血管時,血塊可能被送出堵塞住血管。此外,菸酒、肥胖、BMI值逾25、少運動、有家族病史,皆為高危險族群,若曾發生小中風,代表血管品質不佳,二度中風大幅提升,必須多加留意。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有高血壓者與沒有高血壓者相比,中風機率會提高9倍。程建中醫師指出,過去高血壓定義在140/90mmHg,目前美國心臟協會已修正為130/80mmHg,臨床上常看到回醫院測量血壓容易有血壓白袍症現象,因此建議在家裡以舒服平靜姿勢測量血壓,每天於起床、睡前放鬆時,每天測量2次,並做好記錄,提供醫師用藥參考。倘若1週量測14次,逾10次收縮壓都高於130、140mmHg,就會建議用藥控制,病患應遵從醫師指示,通常服用3個月後回診,可隨時調整用藥。


      這些處方藥副作用 可能與食物交互作用影響療效


      嘉義理維藥局李政勳藥師說明,通常打通血路的藥物分成處方藥、指示藥、保健品3個層面。處方藥是像阿斯匹靈,或是保栓通、可邁丁等藥品,民眾無法在藥局購買,必須持有醫師開立的處方箋才有辦法領取。


      ▲李政勳藥師提到,含有銀杏葉的萃取物,像是循利寧在打通血路上是有幫助的,可以提供充足血氧,清除自由基,改善血液循環。(圖/李政勳藥師提供)


      李政勳藥師坦言,處方藥物的副作用相對較大,舉例來說阿斯匹靈本身副作用算低,但有些患者服用後,仍有胃腸不舒服、潰瘍等情況發生;保栓通也有肚子痛、拉肚子等副作用的可能性存在。另外,服用可邁丁的患者平時應注意全身是否出現瘀青,若吃甘藍菜、菠菜、綠花椰、肝臟類、綠茶等維生素K食物會減低抗凝血的效果,吃蔓越莓、銀杏、大蒜、當歸、魚油、及葡萄柚等則會增強其藥效,增加出血的風險。


      含有銀杏葉的萃取物 有助改善血液循環


      關於指示藥及保健品的部份,李政勳藥師提到,指示藥主要是含有銀杏葉的萃取物,像是循利寧在打通血路上是有幫助的,可以提供充足血氧,清除自由基,改善血液循環,經研究證實,補充銀杏萃取物的保健食品,能改善末梢血液循環,以及有益於全身的血液循環能達到順暢作用。


      李政勳藥師分享,1名70多歲的阿伯,本身沒有慢性疾病,但遇到冬天寒冷、氣溫變化大時,就會出現手麻腳麻、臉部半側發麻,於是到藥局尋求藥師協助,當下測量血壓發現偏高,藥師判斷恐與末梢血液循環不良有關,除了推薦阿伯購買循利寧,同時也叮嚀要到醫院檢查,確保心血管方面的健康狀況。由於血壓偏高的年長者仍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因此出現相關症狀就應該多加留意。


      天氣變化大 恐有類似腦中風前期症狀莫大意


      有些人在天氣變化大時會有類似腦中風前期症狀,包括單側手麻腳麻臉麻、突然視力模糊、吞嚥困難、頭昏有暈眩感、說話困難、流口水等情形,李政勳藥師說,通常會先了解病人是否有抽菸習慣、慢性病及血壓血脂的狀況,若患者血壓已飆高至150、160mmHg,恐怕非改善末梢循環問題就能處理,會建議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


      預防腦中風除了留意天氣變化、注意保暖,程建中醫師提醒,防範三高的飲食忌吃太鹹、太油或太甜,日常生活應保持規律運動、維持心情愉悅、規律作息、少熬夜,皆有助血壓的穩定。


      更多NOW健康報導
      ▸甲狀腺癌反覆復發!精準治療助延命 醫曝防治3要點
      ▸水晶體熟透再進行白內障手術? 醫:誘發青光眼風險增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

      NOW健康 中風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