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成人口受「偏頭痛」所苦 預防性治療減緩慢性發作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8-17 09:10:31

【NOW健康 王詩茜/台南報導】1名50多歲的女性患者,長年受偏頭痛所苦,27年來每天都必須服用止痛藥才能正常生活,後因頭痛持續惡化而前往就醫,卻發現因過度仰賴止痛藥導致用藥過量,反而使病情加重。在醫師建議下,她開始採取預防性治療,從每天口服到每月注射,多年後的現在,頭痛頻率及疼痛指數都大幅下降、頭痛時間長度也縮短許多,甚至不再因為頭痛影響生活、睡眠及工作表現,彷彿重獲新生。

24小時最熱


    台灣頭痛學會陳韋達理事長表示,近年偏頭痛預防治療朝多元化發展,除了原本需每日服用的藥物,也出現較長效的針劑型可供選擇,病患應與醫師討論自身狀況,以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不是疾病伴隨的症狀 更不是裝病 除去偏見 正視「偏頭痛」


    認為偏頭痛只是單純的症狀無需就醫嗎?許多民眾對偏頭痛存有迷思,認為偏頭痛只是比較嚴重的頭痛,而感冒時頭痛常伴隨著打噴嚏、流鼻水等其他症狀一同出現,也是造成民眾容易誤解偏頭痛為「症狀」而非疾病的原因;事實上偏頭痛是腦部的原發性疾病,屬1種神經血管性頭痛,奇美醫院全人醫療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高章表示,當頭痛發作時,每次疼痛持續4-72小時,且具如同脈搏一般跳動的抽痛、單側或雙側、中重度頭痛、一般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以上4項特徵符合2項以上,並同時伴隨噁心、想吐、畏光、怕吵等症狀,即可能是偏頭痛。


    偏頭痛有如歲月神偷 平均偷走每位患者長達4年光陰


    世界衛生組織將偏頭痛列為10大健康疾病之一,根據最新《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偏頭痛高居導致失能的疾病第2位長達30年,而對於15歲至49歲的年輕族群,更是造成失能、殘疾的第1大原因,顯示建立對「偏頭痛」正確認知為現今重要公衛議題。


    在台灣,偏頭痛盛行率為9.1%,相當於近10人就有1人受「偏頭痛」所苦,推估目前約有180萬至200萬人深受其害。林高章醫師指出,偏頭痛發作時常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病患無法出門,必須在家臥床休息,造成失能;且偏頭痛可能引發精神及睡眠方面等相關合併症,如憂鬱、焦慮、失眠等。全球統計顯示,偏頭痛患者平均每個月有近10天生活受偏頭痛所影響,平均病齡更長達11.6年,依此換算,平均每位患者因偏頭痛所帶來的失能導致生命耗損4年,足見偏頭痛為不容小覷的疾病。


    精準治療注入新機 偏頭痛患者治療新選擇


    台灣頭痛學會陳韋達理事長分享,治療偏頭痛可以分為止痛藥物及預防藥物兩大類;當頭痛發作頻率多達每月15天以上,且有8天具偏頭痛特徵,並持續3個月以上,則要多加留意,偏頭痛可能已經進展成「慢性偏頭痛」,此時僅靠止痛藥並無法緩解頭痛,甚至可能加劇頭痛,慢性偏頭痛必須透過預防性治療,來減緩頭痛頻率、達到預防效果。


    過去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大多為定期口服藥物,如乙型阻斷劑、抗癲癇藥物、抗憂鬱劑等,而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原本用於醫學美容的肉毒桿菌素被發現具有改善偏頭痛的作用,近年來更有專門為偏頭痛所設計的CGRP單株抗體藥物,此些針劑型藥物的興起,大幅降低患者用藥頻率、減少頭痛發作次數,為慢性偏頭痛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更值得一提的是,主管機關已於今年正式將上述針劑藥物納入健保,降低患者用藥上的經濟負擔,使患者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無疑是偏頭痛治療道路上的重要進程。


    「頭痛日記」醫病溝通好幫手 健保給付關鍵依據


    對抗偏頭痛,從了解誘發因子開始,如何正確記錄「頭痛日記」更是關鍵!陳韋達理事長指出,「頭痛日記」是診治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除了有助於醫病雙方了解頭痛規律、誘發因子、發生前兆、藥物使用情形外,更能幫助掌握疾病的發展、預期頭痛的發生,並評估偏頭痛症狀是否有達到良好的控制,進而給予合適的治療工具。同時,詳細記錄頭痛日記,更與接續使用治療方式是否有健保給付相關,若在指定療程後,評估每月頭痛天數相較於治療前降低5成,方能持續給付。


    最後,林高章醫師也提醒,除了搭配藥物治療、落實頭痛日記外,正常作息、規律運動、維持良好生活習慣皆是對抗疾病的不二法門,同時適時地調節壓力,方能及早遠離偏頭痛的危害。


    更多NOW健康報導
    ▸抗憂鬱藥物可能引發耳鳴? 專家揭密與血清素濃度有關
    ▸老花眼看近變清晰別高興太早! 有可能是白內障在作怪

    NOW健康 頭痛 偏頭痛

    最新消息

    渴才喝水?營養師揭身體缺水6警訊

    愛健康
    NOWnews
    發布時間:2021-08-17 18:10:59

    大家時常聽到「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這名言,但由於生活節奏緊湊,不少上班族都容易忘記喝水。對此,營養師高敏敏也分享身體缺水時會出現的「6警訊」。

    24小時最熱

      高敏敏提到,身體缺水警訊會出現包含「口渴」、「肌膚乾燥有細紋」、「排泄不順暢」、「排尿量減少」、「容易感覺饑餓」、「消化不佳」等,原因如下:

      口渴

      喝水不能總等口渴才喝,口乾舌燥是最直接的缺水警訊,這時一定要趕快喝水,正確喝水方式是適時補充,等到口乾就代表身體已缺水。

      肌膚乾燥有細紋

      身體缺水也會反映在肌膚上,肌膚乾燥會使紋路明顯、乾扁下垂,隨著年紀增長,肌膚越難維持水分。

      排泄卡卡不順暢

      有時候便便不順,卡卡不順暢是因為水喝不足,消化道的潤滑,非常需要水分的沖刷。

      排尿量變少

      喝水排尿是很正常的生理現象,營養師高敏敏指出,一般來說一整天至少會上廁所五次左右,假設上廁所的次數變少或尿量減少,就要開始思考水份攝取是否充足了。

      ▲營養師高敏敏分享身體若缺水會出現的症狀。(圖/翻攝高敏敏臉書)

      容易感覺飢餓

      有時候嘴饞或是感到飢餓,不一定是真的想吃東西,可能是因為身體缺水了。

      消化不佳

      當身體缺水時,消化道的分泌也會減弱而產生腸胃不舒服的症狀。

      但看完後仍有不少人會疑惑,自己究竟一天要喝多少水才算夠呢?高敏敏則說明,每個人會因為身體需求、所處環境、活動狀態、季節氣候 導致需要的飲水量不同,一般來說健康的人可以依照飲水建議量來喝「一歲以前的嬰兒不須特別額外喝水;學齡兒童(7~12歲,20Kg以上皆適用)「體重kg X 50~60」每日上限2400ml;青少年(13~18歲,50kg以上皆適用)「體重kg X 30~35」每日上限3500ml;健康成人:體重kg X(30~35)」。

      不過最後高敏敏也提醒,若是有特殊疾病的人,則要多注意喝水量,像是需要限制水量的腎臟病患,胃潰瘍、消化不良的人,飯前飯後喝水建議間隔一小時,頻尿的人睡前也不宜攝取過多水分。(編輯:潘毅)

      消息來源:NOWnews今日新聞

      延伸閱讀:

      NOWnews今日新聞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