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嘔吐不適更勝傷口疼痛 這3族群應提前與醫師溝通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8-07 15:50:00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38歲林小姐因右乳腫塊預計進行乳房手術,林小姐本身無慢性疾病、平時規律運動且無菸酒習慣,但是前年曾因反覆結石造成膽囊炎,接受過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對於術後的嘔吐不適餘悸猶存。此次在術前麻醉門診時,不斷向醫師表達上次術後所引發的頻繁嘔吐相當難受且記憶深刻,因此對這次的手術感到焦慮,詢問是否有好的麻醉藥可使用?

24小時最熱


    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麻醉科吳佳靜醫師說明,根據文獻記載,若無事前預防措施,約3成的病人在接受全身麻醉後會發生術後噁心嘔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除了讓病人感到極度不適外,還可能延長病人術後在恢復室的觀察時間,增加發生吸入性肺炎的風險,部份當日門診手術的病人也可能因為這個併發症導致非預期的住院治療。除此之外,臨床病人回饋術後噁心嘔吐的不適感往往更勝於術後疼痛的不適。因此,一直以來都是麻醉照護上的重要議題。


    特定手術後噁心嘔吐發生率高達5成 可於術前進行風險評估


    醫學上,造成術後噁心嘔吐的確切原因仍不完全清楚,目前的研究顯示與多種周邊和中樞神經荷爾蒙路徑調節作用相關,過去的臨床研究也觀察到3大因素有較高的術後噁心嘔吐發生率。一般來說,較容易發生術後噁心嘔吐的族群有年輕人、女性、不抽菸者、平時容易暈車、暈船或過去手術有發生噁心嘔吐病史者。手術麻醉過程中使用到的吸入性麻醉劑或鴉片類藥物也是重要的誘發因子。此外,接受特定手術的病人(例如:腹部或婦科手術),噁心嘔吐的比例至少有5成。


    ▲過去的臨床研究也觀察到3大因素有較高的術後噁心嘔吐發生率。(資料來源/新竹臺大分院提供;圖/NOW健康製作)


    吳佳靜醫師說明,麻醉科醫師在術前麻醉評估時會依據上述3大因素來衡量病人術後噁心、嘔吐發生的可能,適時地提供預防措施。吳佳靜醫師更進一步說明,臨床上,運用病人術後噁心嘔吐的風險評分幫助醫師決定採取幾項預防措施:


    ▲麻醉科醫師在術前麻醉評估時會依據上述3大因素來衡量病人術後噁心、嘔吐發生的可能,適時地提供預防措施。(資料來源/新竹臺大分院提供;圖/NOW健康製作)


    ▸對低度風險族群:一般不需要特別預防措施。


    ▸對中度風險族群:可採取單一藥物來預防,通常為手術開始前麻醉誘導時給予皮質類固醇(dexamethasone)藥物;


    ▸對高度風險族群:文獻上建議採取多重模式治療方式來預防,除了使用皮質類固醇,合併手術結束前給予適當藥物,對預防術後噁心嘔吐常有良好效果,只是這項藥物屬於健保不給付之自費項目。


    為降低術後不適感 可提前告知醫師相關病史與手術經驗


    除此之外,手術術式若能以區域麻醉方式進行,盡量不選擇全身麻醉,若需要進行全身麻醉,可考慮採用全靜脈麻醉,術後疼痛控制若操作許可,可選擇區域神經止痛取代或降低傳統鴉片類藥物止痛劑量,都有助於降低術後噁心、嘔吐發生率。


    在與麻醉科醫師詳細討論後,林小姐了解自己屬於術後噁心、嘔吐的高風險族群,聽從醫師的建議,同意以多重模式方式來預防,包含全靜脈麻醉、皮質類固醇與術後自費藥物使用,合併胸肌神經的區域神經止痛術。手術結束後,林小姐表示術後當日無嘔吐不適情況,也未使用到止痛藥,復原良好。吳佳靜醫師建議,病人在術前麻醉評估門診時,除了讓醫師了解自己的相關病史與過去手術麻醉經驗外,為了降低自己術後的不適感,可多跟醫師討論術後噁心、嘔吐的處理方式。


    更多NOW健康報導
    ▸早餐來點麥片、綜合穀片 未檢出嘉磷塞殘留才能安心吃
    ▸居家泡澡放鬆舒壓! 使用泡澡劑前停看聽以免皮膚過敏

    NOW健康 術後

    最新消息

    胸悶、冒冷汗、牙痛小問題? 圖解心絞痛須知1次看懂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8-07 18:30:00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心臟是全身循環系統的靈魂,像幫浦一樣持續不斷的推動血液。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廖振宇醫師指出,心肌需要充沛的能量才能夠收縮跳動,所以心臟就像引擎一樣本身也有1套油路系統,稱為冠狀動脈,負責供應整個心臟的血液循環。當油路阻塞,也就是冠狀動脈出問題時,便會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由於血液供應無法滿足心肌的需求,可能產生心絞痛、心肌梗塞。

    24小時最熱


      心絞痛典型的症狀包括胸悶、胸痛、頭暈、壓迫感,疼痛可能延伸到下巴、脖子、肩膀、背部等處,嚴重時會痛到冒冷汗。然而臨床上也會遇到各式各樣不典型的症狀,例如疲倦、噁心、睡眠障礙、腹痛、甚至牙痛等,廖振宇醫師解釋,由於這些表現不容易讓人聯想到心臟問題,而容易延誤就醫。


      ▲心絞痛的成因與症狀。(圖/照護線上提供)


      「胸痛只是其中1項症狀。有的患者根本不會胸痛,而是直接以猝死來表現。」廖振宇醫師強調,「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可能在短短幾秒鐘內倒下,也可能慢慢的悶痛1個月,差異相當大。」


      傳統用藥、新機轉用藥不盡相同 共病患者更應注重用藥安全性


      針對心絞痛的成因,我們可以利用藥物降低心肌耗氧量或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以改善症狀、減少心絞痛發作頻率,廖振宇醫師解釋,常用的藥物包括傳統藥物如鈣離子阻斷劑、乙型受體阻斷劑、長效型硝酸鹽,以及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如晚期鈉離子通道抑制劑。


      傳統藥物對心絞痛患者可以發揮效果,不過在使用上會有一些限制,例如心跳過慢、或血壓偏低的患者就沒辦法使用傳統藥物。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可以改善心肌細胞中的鈉離子通道,有助緩解症狀,較不會影響血壓與心跳,且頭痛、頭暈的副作用相對比較少,可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各種藥物適用的時機不盡相同,請務必依照醫師指示服藥。


      ▲心絞痛的藥物治療。(圖/照護線上提供)


      「傳統心絞痛藥物與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的主要差別在於,傳統藥物通常會影響血行動力學,像是心跳、血壓。」廖振宇醫師說,「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較不會影響血行動力學,使用上的限制較少。」由於心血管疾病患者經常伴隨多種共病,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的適用族群會比較廣泛。


      3度到院前心跳停止的心臟病患


      「門診有位冠心症患者,曾經有過『到院前心跳停止(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經驗,」廖振宇醫師回憶,「而且還不只1次喔,他總共有過3次到院前心跳停止,經過急救後,3次都很幸運地被救回來。不過因為反覆心肌梗塞,導致嚴重心臟衰竭,心臟射出分率僅20-30%,血壓都不是很理想。」


      雖然接受過支架治療,但是患者依然有心絞痛的症狀,常會感到胸悶不適,廖振宇醫師說,該名患者由於心臟功能太差、血壓太低,傳統心絞痛藥物並不適合,所以更改使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患者的症狀改善了,」廖振宇醫師說,「而且在各種藥物、儀器的搭配下,患者的心臟射出分率也進步許多,是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案例。」


      冠狀動脈狹窄要不要放支架?


      冠狀動脈狹窄較嚴重的患者,可能出現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時胸悶、胸痛等症狀持續的時間較久,休息或使用舌下硝化甘油片後症狀仍無法緩解。在這種狀況下,除了藥物治療,也會考慮血管介入治療,嘗試置放血管支架撐開狹窄的區段。


      「在評估是否置放支架時,通常要安排心導管檢查,利用血管攝影確認冠狀動脈狹窄的位置與嚴重度。」廖振宇醫師解釋,「我們都會和病患、家屬詳細討論,因為置放支架後,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一段時間。最重要的是患者本身要有病識感,願意配合治療並針對各項危險因子做調整。」


      ▲冠狀動脈狹窄的患者放支架的時機和準備。(圖/照護線上提供)


      在置放血管支架前、後,都需要使用傳統心絞痛藥物或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輔助,廖振宇醫師叮嚀,做完心導管手術置放支架後,仍有些患者會有殘餘心絞痛的風險,例如 : 微小血管阻塞或是心絞痛復發的情況產生,此時也可以安全合併使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來減少心絞痛的發作頻率、提高生活品質,同時有慢性病患者則需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數值達標,才能減少血管再次阻塞的機會。


      貼心小提醒


      冠狀動脈心臟病常導因於動脈粥狀硬化,而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都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廖振宇醫師強調,想要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務必從這些危險因子著手。


      若出現胸悶、胸痛等心絞痛症狀,需要積極介入治療,廖振宇醫師說,冠狀動脈心臟病發作的時候,經常讓人措手不及,很多患者都是在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內過世。千萬不能任意停藥,或因為疫情就中斷回診喔!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腹痛、牙痛,竟是心絞痛!及時治療莫輕忽,心臟科醫師圖文解析


      更多NOW健康報導
      ▸早餐來點麥片、綜合穀片 未檢出嘉磷塞殘留才能安心吃
      ▸居家泡澡放鬆舒壓! 使用泡澡劑前停看聽以免皮膚過敏

      胸悶 NOW健康報導 冒冷汗 牙痛 心絞痛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