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職場困擾讓焦慮上身 精神科醫師傳授6招自救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9-11 10:30:08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24歲未婚男性,自述去年畢業後待業了3個多月,找到目前工作但薪資低,且非自己興趣專項,想換工作時又遇到疫情大爆發,公司直接放無薪假,頓時經濟壓力大增,投了近百份履歷,大多石沉大海,焦慮失眠、無法專注的情況持續數月,待疫情稍緩趕緊求助門診。診斷有焦慮症,持續於門診治療。

24小時最熱


    22歲大四女學生,父母告知希望她畢業後不用再協助她的經濟,原本就已經感到有找工作的壓力,也不確定自己要找哪類的工作,再加上與父母求職觀念衝突,因此心中糾結,十分焦躁憂慮、易怒、常常失眠、夜裡易醒、精神不濟、注意力無法集中,故與學校輔導室求援,輔導人員評估其嚴重性,建議她就醫。診斷有焦慮症及睡眠障礙,給予藥物及心理治療後,情形大幅改善,現在家準備公務人員考試並於門診規律治療中。


    33歲男性,一般上班族,工作上算是順利,但一直有自行創業的夢,希望能儘早財務自由,今年農曆年後決定離職與友人共創業餐飲業,沒想到5月時遇上疫情嚴峻,收入大減,擔憂自己的店要面臨轉型或倒閉,常做噩夢,也害怕自己會染疫,情緒緊繃,與合夥友人經常爭執,白天易怒、焦躁不安,夜間失眠,經女友勸說至門診,診斷有焦慮症,持續治療。


    年輕族群多因職場困擾求診 世代衝突及就業壓力引發焦慮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姸安表示,門診觀察發現,近來求診的年輕族群大多20至40歲,較以往約增加3成,多是因職場相關問題困擾而焦慮失眠。這些年輕人,有的是畢業正好遇上疫情爆發,就業市場的職缺數下降,面試的機會變少;有的是對自己所學、興趣及職場文化所需之間,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過大,找不到依歸及平衡,或者對未來缺失方向感及安全感,對自己又缺乏自信心;加上現實經濟壓力,求職轉職又不似以往容易,但又不甘於只要有工作就好,期待能找到內容合意,薪資又滿意的工作;還有一類是自由工作者,收入不穩定,沒固定雇主,和以往其父母親年代,常經歷1至3份固定工作就做到退休很不相同,因此和長輩間也易出現世代想法差異而衝突。


    施姸安醫師提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層面廣,今年的情況又較去年更加嚴重,首先明顯受到衝擊的就是工作經濟問題,收入減少影響生活;家人長時間在家,更容易放大相處問題,爭執衝突的頻率增加;也會擔心染疫的可能;對未來更加充滿不確定感,不知道要如何規劃未來,以上種種都是造成壓力引起焦慮的因素之一。


    焦慮症診斷標準中3項需當心 醫師分享6個方式自救


    我陷入焦慮了嗎?施姸安醫師說,焦慮症有幾項診斷標準可供參考:對於很多事件、活動過度焦慮和擔憂且難以控制此種情緒,持續超過6個月,其中有症狀天數比無症狀天數多。焦慮跟擔憂伴隨著下列症狀中的至少3項:坐立不安或感覺緊張或心情不定、容易疲倦、無法集中注意力、易怒、肌肉緊繃、睡眠障礙。焦慮、擔憂的情緒或相關症狀已經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職業功能。當出現上述情況時,當心焦慮症已經上身!


    當發現自己陷入焦慮如何自救?施姸安醫師建議,有6個方式可以嘗試:


    1.適度放下擔憂,轉移注意力:養成運動習慣,維持生活作息規律。
    2.找朋友聊聊:尋求親友支援管道,了解其他人的工作情況,其產業狀況,增加機會。
    3.提升自己競爭力:進修、證照、政府補助項目,或是因應疫情興起的各類線上課程,都是增強自己能力的方式。
    4.善用網路資源,了解個人性向及就業管道:各種徵才網站及政府徵才資訊;線上的職業性向評估。
    5.多給自己耐心:允許錯誤或失敗的機會,多方嘗試,幫助了解自己想要的工作,允許自己有一段時間摸索找尋自我定位。
    6.培養對自己的正向思考:對自己有信心,建立方向感。


    最後施姸安醫師提醒,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社會各層面,就業選擇過度多元化但職缺相對減少,對於尚不確定職涯方向想就業、轉職或是創業的年輕人來說,更是一大挑戰。當發現對於求職轉職有焦慮不安的情況時,可嘗試用前述方法自救,倘若已影響日常生活,最好儘早就醫尋求外援,除了藥物幫助緩解症狀,藉由專業的心理治療協談,可增加對自我的掌握,了解自己專項,提升適應能力,陪伴找尋到自我方向。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耳鳴3級警戒嚴重程度日夜難熬 睡眠不足也是危險因子

    NOW健康 疫情 焦慮 職場 精神科

    最新消息

    秋蟹季節到! 過敏族不忌口小心全身發癢成「加菲貓」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9-11 17:35:00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美味的秋蟹季來臨!許多饕客早已做足準備享用螃蟹大餐,但甲殼類海鮮尤其是螃蟹,對於易敏體質的族群來說,若不忌口容易引發過敏反應,造成皮膚出現紅疹凸起,嚴重更可能導致休克!這是因為螃蟹富含易導致過敏的原肌凝蛋白(tropomyosin),或是海鮮裡的組胺酸(Histidine)因為存放條件不理想,被孳生的細菌代謝成組織胺(Histamine),就會引發蕁麻疹。

    24小時最熱


      皮膚科陳冠宇醫師表示,過往只要到了秋蟹季,診間前來就診的病患數明顯增加,一問之下多半是因為受不了美食誘惑大啖秋蟹,使得皮膚敏感的患者如蕁麻疹等症狀加劇。因此特別提醒,若有過敏病史或為蕁麻疹患者,在大啖秋蟹前,建議可參考過敏原檢測。如對於螃蟹類呈現高度過敏時,則不建議食用。若為低度過敏時,食用秋蟹建議料理方式以清蒸代替燒烤或辣炒,或是在食用前可預先服用抗組織胺藥物避免症狀發作。


      ▲蕁麻疹發作症狀。(圖/照護線上提供)


      蕁麻疹症狀腫如「加菲貓」 急性發作嚴重恐導致休克


      陳冠宇醫師提及蕁麻疹發作部位可遍布於全身,患者會感覺癢、體溫升高,最為困擾的是當病症出現在臉上,嚴重時患者眼睛會腫起來如「加菲貓」,而嘴唇就像「香腸嘴」,影響平時的社交及工作。如果蕁麻疹未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控制,也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症狀如喘、腹痛、關節痛等,甚至會導致無法呼吸。


      曾經有1位住在梨山的中年女性患者,因慢性蕁麻疹突然急性發作,使氣管腫脹,呼吸困難,所幸在救護車火速將患者送到醫院後,經過醫師治療才控制病情。陳醫師回想這位案例時仍餘悸猶存,因為當時情況危急,若是耽誤太久可能就一命嗚呼。因此,提醒蕁麻疹患者,平時務必配合醫囑穩定治療,在急性發作時切莫輕忽,應立即就醫,以免有生命危險。


      新一代抗組織胺不嗜睡,1小時發揮藥效且可持續24小時


      陳冠宇醫師提及蕁麻疹的治療方式一般為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分為第一代及第二代。通常在急性蕁麻疹病灶較嚴重時,會選擇使用第一或二代抗組織胺藥物合併類固醇治療。而慢性蕁麻疹的病患,需花費較長的時間治療,故需避免副作用的產生,使用「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進行治療,可在1小時內便發揮藥效緩解症狀,且藥效可維持24小時,不僅不會影響病患的肝腎功能,也不會造成嗜睡,提高服藥順從性;另外,多數老年患者會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而1天只服用1顆的「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須擔心會和其他藥物產生相互作用而影響藥效的發揮。


      ▲緩解蕁麻疹的方法。(圖/照護線上提供)


      網路偏方不『蕁』常!醫叮囑:長期且持續治療方為永久之計


      除了秋蟹季節需格外留意,針對網路上流傳的治療蕁麻疹偏方:如米酒及薑汁擦拭患部、或用保鮮膜將患部包裹起來等,陳冠宇醫師也一一解釋並破除迷思,包含使用米酒及涼感藥物擦拭患部,雖會短暫感到舒緩,但米酒會造成刺激性皮膚炎; 而保鮮膜與薑汁塗抹也會導致症狀更加嚴重。建議若病患無法立即就醫,又想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地緩解,可冰敷或是沖冷水澡降低體溫、減緩不適。雖然慢性蕁麻疹無法立即根治,但只要長期、持續治療,就可以減緩發作及嚴重程度。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大啖秋蟹 過敏族小心腫如加菲貓、香腸嘴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酷夏來杯氣泡水消暑超COOL 喝氣泡水對健康有益嗎?

      NOW健康 秋蟹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