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罹癌種類有差別 日本醫生提醒不同年齡層檢查重點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9-08 06:45:00

【NOW健康 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衛福部國健署統計數據,2018年每4分31秒就有人罹患癌症,大腸癌罹患率最高,但癌症並非急性疾病,與其說「罹患」不如說「發現」,當癌細胞出現到引發症狀,恐怕都已經有數年之久,所以年紀越大發現癌症機會越高,年輕時維持健康生活形態,年紀漸長開始要有規律癌症檢查。

24小時最熱


    癌症風險男女有別 「精準」檢查非常重要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檢診研究部部長中山富雄表示,癌症檢查項目會根據年齡與部位決定,經由詳細資料分析,檢查容易發現的癌症,或不同年齡層也會有個別容易出現癌症,例如工作族群,男性發生癌症機會壓倒性比女性高,年過50歲後胃、肺、大腸檢查,最好定期接受檢查。


    20多歲子宮頸癌就可開始 家長心理支持很重要


    中山富雄提醒,女性癌症在不同年紀也會有風險區別,20多歲女性子宮頸癌危險開始增加,雖然年輕女性能有抵抗能力,但與未來生產有非常大關係,最好能規律接受檢查,年輕族群對檢查重要性,可能不是太了解,父母能夠積極給予20多歲女性支持,這對於提高接受檢查的意願,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


    50歲後不論男女性 胃癌、肺癌、大腸癌都要小心


    中山富雄也說,子宮頸癌風險有可能隨著年紀下降,當女性步入40歲開始,乳癌風險就會開始上升,50多歲就會跟男性差不多,在胃癌、肺癌、大腸癌發生機會逐漸提高;大概可以說,女性在20至30多歲開始,接受子宮頸檢查,40歲開始加入乳癌篩檢,50歲開始定期檢查胃、肺、大腸等。


    健康生活降低癌細胞出線機會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中山富雄認為,生活健康維持也非常重要,不要吸菸與過度飲酒,適度舒緩壓力,如果發現免疫力下降,就一定要改善生活習慣,癌細胞出現開始到成長到腫瘤,體積大到可以發現,很可能超過10年以上,當身體內有癌細胞出現,等到年紀到50歲開始,才開始有防癌相關應對措施,可能會太遲。


    台灣4癌公費篩檢善加利用 特定風險應加強


    台灣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醫師季框華表示,發生癌症與腫瘤,家族史、遺傳、性別、年紀、生活習慣等,很多因素都有關,如果能早期發現,治療方式能夠有較多選擇,效果也會比較好,台灣衛福部國健署有提供4癌篩檢,符合資格民眾,可以定期檢查讓癌症可以在早期發現。


    自費癌症篩檢費用雖較高 生活花費可定期規劃調整


    季框華強調,如果是非政府補助癌症篩檢,可以根據自身狀況評估風險,例如家族史與生活習慣等,雖然自費檢查會有相當花費,可以當作整年度對健康的重要投資,平時生活中能夠定期規劃一部份預算,1年能夠有1次檢查,例如全身正子攝影,可以藉由圖像確認是否有腫瘤出現,有助於早期發現與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新冠肺炎後遺症比想像更嚴重 近7成5患者受PESE之苦

    NOW健康 男女罹癌 日本醫生

    最新消息

    小兒麻痺關節變形想截肢 矯正術後終體驗「腳踏實地」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9-08 07:15:25

    【NOW健康 王澍清/宜蘭報導】54歲陳女士為小兒麻痺症患者,右側大腿至腳踝長年關節變形、肌肉萎縮、無法穿鞋,原本仍能勉強行走與生活自理,但近半年卻因為2次神經肌肉退化,導致走路時患側疼痛、無法行走。羅東博愛醫院王秋猛醫師診斷後,為她進行複雜度高的骨矯正手術,終於讓陳女士可以體驗「腳踏實地」的感覺,且能穿上漂亮的平底鞋正常步行。

    24小時最熱


      ▲陳女士有記憶以來,第一次能用雙腿自在行走,感覺重獲新生。(圖/羅東博愛醫院提供)


      王秋猛醫師表示,陳女士的小兒麻痺症至少已困擾她50年,當初陳女士坐著輪椅前來求診時,心灰意冷的請醫師為她截肢,在細查陳女士狀況後,發現她關節變形嚴重,大腿及小腿萎縮,腳掌嚴重內翻,同時合併垂足(腳板下垂無法自主抬起)與高弓足(腳底足弓處向上拱起,無法平踏在地)的狀況,若順其意為她截肢,也無法裝義肢,恐怕後半生仍須面對無法行走的結果,因此決定為她手術矯正,只是手術內容含括4項術式,可謂複雜度極高。


      歐美地區小兒麻痺症近20年已根絕,台灣也於2000年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為小兒麻痺根除地區,近期幾乎沒有相關文獻可循。王秋猛醫師改良1930年代Lambrinudi醫師的關節融合手術,搭配「脛後肌截斷手術」來矯正陳女士腳掌內翻的狀況,再透過「跟腱延長手術」與「足底筋膜切開術」,協助陳女士的腳掌能著地與平放,手術時間長達4小時才完成。陳女士術後3個月已能正常行走,再次回診時,揮別初次看診時的陰鬱,不但化了妝、穿上漂亮洋裝,也買了好看的平底鞋,對手術成果深表滿意。


      陳女士有記憶以來,右腳掌不曾踩在地面,原本以為下半輩子只能剩1條腿,現在能重新用雙腿自在行走,讓她很開心,也很感謝。王秋猛醫師呼籲,小兒麻痺症、中風、腫瘤或受傷等因素所造成的神經肌肉病變,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除了截肢,透過手術回復步行的機會也漸漸增加,建議有相關困擾的民眾勇於求醫,為下半輩子的行走自由努力爭取。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酷夏來杯氣泡水消暑超COOL 喝氣泡水對健康有益嗎?

      NOW健康 小兒麻痺 關節變形 矯正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