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能吃火鍋嗎?營養師「5招」聰明吃鍋,低GI薑黃豆漿鍋食譜推薦

愛健康
By 妞新聞
發布時間:2021-11-28 19:00:00

冬天氣溫低,取暖最想吃火鍋,但是,坊間流傳「糖尿病不能吃火鍋」,導致有些糖尿病友對火鍋敬而遠之,真的是這樣嗎?營養師表示,有糖尿病平時需要飲食控制,但是並非都不能吃火鍋,只要掌握5招,包括避開湯底、食材含有醣陷阱等,以及可以自製低GI豆漿鍋,就能吃的健康無負擔,暖心度過冬天!

24小時最熱

    隨著疫情趨緩,聚餐頻率增加,再加上近日寒冬強勢來襲,火鍋更成為聚餐首選。但是,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想大啖美食吃火鍋,卻是既期待又怕傷害!糖尿病友平時飲食必需注意做好血糖管理,如果不注意忌口,就可能讓健康備受考驗。

    每4人就有1人處於罹患糖尿病高風險

    年輕人小心糖尿病前期

    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柯曉彤表示,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民國109年糖尿病奪走10,311條國人性命,平均每小時就有1.2人死亡;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表示每10人就有1人患病;而糖尿病前期盛行率高達約25%,表示每4人就有1人處於罹患糖尿病高風險中。不僅如此,現在年輕人因為飲食西化,出現糖尿病前期症狀,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可見得「控糖」已經是當務之急。

    【糖尿病友5招聰明吃鍋】

    糖尿病友想在冬天享受火鍋美食,又能穩定控血糖,有什麼好方法呢?營養師柯曉彤提供5招聰明吃鍋,讓糖友們開心吃鍋,暖心過冬:

    第一招:清湯底

    火鍋湯底多高油高鈉,建議改選以昆布或蔬菜熬製的清湯底;柯曉彤營養師特別提醒,看似健康的南瓜奶香鍋、番茄鍋,需注意湯底濃稠度,濃郁者代表可能加澱粉增稠或加醬料調製,建議點餐時應詢問清楚,避免掉入醣陷阱。

    第二招:選食材

    芋頭、南瓜、冬粉等為火鍋常見醣類,若有吃到則當餐飯量需減量做替換;百頁豆腐、炸豆包、丸餃類雖然風味佳,但熱量及鈉含量高,建議改選蔬菜、海鮮、低脂肉類或傳統豆腐做搭配,蔬菜富含抗癌植化素及膳食纖維,用餐時先吃蔬菜,更有助延緩餐後血糖上升。

    第三招:少醬料:

    火鍋常見搭配醬料沙茶醬、辣椒醬及豆瓣醬等醬料類,油脂及鈉含量高,其中沙茶醬1湯匙(15公克)竟超過100大卡,建議改以青醬油搭配天然食材如蘿蔔泥、蒜、蔥或香菜提味,熱量可減少8成以上!

    第四招:換點心

    火鍋店常提供琳瑯滿目的甜點、冰淇淋及含糖飲料,然而此類食品屬於高GI食品,含大量精製糖及熱量,導致血糖波動大及造成餐後血糖高居不下,建議改以水果取代甜點,無糖茶水取代酒及含糖飲料,以降低身體負擔。

    第五招:加活動

    聚餐時容易因氣氛使然,攝取過多熱量或是醣類超標,建議醣友餐後不要久坐並減少續攤,選擇散步回家等方式增加活動量,消耗過多的熱量,更有助於降低餐後血糖,協助血糖管理。

    此外,冬天冷颼颼,有時候出門就是一場考驗,這時不妨自己動手做火鍋,在家與家人朋友團聚,也是一大享受,柯曉彤營養師建議糖友居家自製火鍋,可選擇以無糖豆漿為湯底,彩色蔬菜為主食材,並以薑黃及胡椒做調味,整體低卡低鈉低GI,而研究顯示薑黃具抗發炎、抗癌及預防失智效果。而豆漿中大豆卵磷脂及胡椒中的胡椒素有助於將黃吸收,另亦可搭配全穀飯、海鮮、低脂肉類或傳統豆腐,能增加豐富度及飽足感。

    【低GI薑黃豆漿鍋】

    食材:

    水800毫升、無糖豆漿200毫升、任選下列七彩蔬菜共200公克:高麗菜/大白菜、紅/白蘿蔔、洋蔥、金針菇、西洋芹、玉米筍、番茄、海帶結、青江菜。

    調味料:薑黃、胡椒、鹽少許。

    作法:

    1.蔬菜洗淨備用。

    2.水煮沸後將蔬菜依次放入,需久煮者先下,起鍋前加入調味料。

    3.熄火後,加入無糖豆漿200c.c.即完成。

    小三女童脖子粗黑、初經早報到,竟是罹患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針」的不用怕!長效胰島素合併受體促效劑,助控制血糖與體重

    酒精成癮恐害肝病變、糖尿病,甚至罹患癌症!無酒癮才能贏得健康

    妞新聞 糖尿病

    最新消息

    賈靜雯詮釋思覺失調獲金馬肯定 醫盼社會除偏見多包容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11-29 16:02:20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什麼是「思覺失調症」?女星賈靜雯在電影《瀑布》中,憑藉著精湛演技,詮釋職場女強人罹患思覺失調症的身心變化,獲得第58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肯定。近年常見以思覺失調症為主題的優質影視劇作,佳評如潮,但醫師表示,現實世界多數大眾仍對思覺失調症心存恐懼,約8成病友被誤解,甚至誤把思覺失調症視為中邪。

    24小時最熱


      思覺失調像房子失火 正確對待防惡化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張勳安醫師表示,社會上對疾病的不了解,一些不友善的眼神、舉動,無形中替思覺失調患者貼上了一張又一張的標籤。這些標籤及刻板印象會讓病友害怕承認自己的病情,導致延誤甚至是中斷就醫,就像是一棟房子失火了,要是不能盡早滅火,火勢範圍越大,後續越難收拾。


      思覺失調症其實是一個控制效果蠻好的疾病,但前提是病友與家屬對於疾病要有病識感!思覺失調症起因於大腦的思考與知覺功能失調,可以分為「正性症狀」及「負性症狀」。正性症狀是指正常人不應該有的症狀,病友卻多了出來,像是幻聽、幻覺、妄想症、情緒混淆等。負性症狀則是缺乏正常人應該要有的功能,例如對生活沒有動力、懶散等;另外,許多病患也會有「認知功能缺損」的症狀,例如:專注力下降,思考處理速度變慢,語言及視覺空間記憶力減退等等情形。


      及早且穩定治療 優先考慮長效針劑新趨勢


      一旦確診,應及早介入且穩定用藥治療,而除了口服藥外,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TSBPN)今年所發表的臺灣專家共識也鼓勵,思覺失調症病人,優先考慮使用長效針劑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以確保藥物在身體裡的濃度穩定,維持大腦運作及功能,避免復發。只要症狀改善,思覺失調症病友有機會回歸社會,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特別的是,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醫院縮減門診加上思覺失調症病友擔心進出醫院染疫,而無法穩定規律的治療,病情也容易因此變得不穩定。張勳安醫師則鼓勵未能規律服藥的思覺失調症病友,可以與醫師討論長效針劑的使用可能性,提高用藥順從性,有助病情控制得更好。


      非侵入性腦刺激創新技術 精準治療思覺失調症不是夢


      除了常規治療上的進展,張勳安醫師補充提到,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的團隊已完成科技部計畫,運用非侵入性腦刺激創新技術,成功改善思覺失調症的病識感缺損症狀,多項成果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亦榮獲SNQ國家品質標章;目前也正與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合作,推動創新計畫,運用非侵入性腦刺激術,結合大腦磁振造影技術與人工智慧的數據分析,以期達到更精準地改善思覺失調症「負性症狀」及「認知功能缺損」的目標,進而及早介入治療,幫助病友穩定控制疾病。


      更多NOW健康報導
      ▸沒完沒了的肩頸痠痛 你找到消除對策了嗎?
      ▸小男孩樂團米非為新專輯宣傳 擬定肌膚修復計畫顧形象

      NOW健康 賈靜雯 身心健康 瀑布 最佳女主角 金馬58 思覺失調症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