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隻腳發紫、脹痛竟是深層靜脈栓塞造成 嚴重恐釀猝死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11-15 01:45:00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醫師,我的左腳會不會壞死啊?」躺在急診推床上的王先生一臉擔憂地說,「之前醫師說是蜂窩性組織炎,所以有吃抗生素,但是好像都沒有改善。整隻腳很脹、很痛,摸起來都硬硬的。」相較於右腿,王先生的左腿已明顯腫脹發紫。「這恐怕不是單純的蜂窩性組織炎,」醫師蹙起眉頭說,「你的腳有可能是血管塞住了。」「血管塞住!?那該怎麼辦?該不會需要截肢吧?」王先生緊張地問。

24小時最熱


    出現單側下肢腫脹、疼痛時,一定要留意是否有深層靜脈栓塞的狀況。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蔡承根醫師指出,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後,我們確認病患的問題並非蜂窩性組織炎,而是位於骨盆腔內部的髂靜脈血栓合併嚴重狹窄,血液無法順利流回心臟,鬱積在下肢靜脈,便會產生一連串不適。由於靜脈回流受阻,會影響表層靜脈,皮膚也常會出現反覆發炎的現象。


    為了解決深部靜脈血栓及狹窄的問題,便安排微創方式的血管介入治療,經由導管溶栓及使用氣球擴張狹窄的靜脈,然後再置放靜脈支架把髂靜脈完全撐開,解決了深部靜脈血栓及源頭狹窄的問題,病患的左腳便不再疼痛,也漸漸消腫,之後也比較不會再反覆發生蜂窩性組織炎。


    深層靜脈栓塞恐導致猝死


    心臟是推動生命運轉的引擎,經由動脈將血液送往全身,維持各器官的運行,爾後血液會經由靜脈流回心臟。由於下肢距離心臟較遠,且受到重力影響,回流相對困難。


    蔡承根指出,下肢靜脈可分為淺層靜脈與深層靜脈,淺層靜脈位在皮下肉眼可見的位置,深層靜脈則是包覆在肌肉裡面,兩者由交通支連接。當淺層靜脈與深層靜脈出狀況時,會產生不太一樣的症狀。


    淺層靜脈在皮膚表層,發生栓塞時,可以從皮膚表面可以摸到一段腫脹、發炎、疼痛的血管,附近的皮膚也會發紅。淺層靜脈栓塞的發生,大多是因為血液循環不良,例如久坐、久站、創傷、使用靜脈留置針頭等。



    ▲深層靜脈的管徑較粗,若出現栓塞除了造成腳腫、疼痛之外,若鬱積的血液凝結成血塊,血塊順著血液流回心臟,便可能造成肺栓塞,患者會突然喘不過氣,嚴重甚至猝死。(圖/照護線上提供)


    深層靜脈的管徑較粗,若出現栓塞,便會造成較嚴重的問題,蔡承根醫師舉例,深層靜脈栓塞就像高速公路上出了場大車禍,整條血管無法運行,影響層面較廣,併發症也比較嚴重。


    下肢的血液循環靠深層靜脈進入骨盆腔,當血液不流通時,大量血液會鬱積在下肢,從外觀可以看到患者整隻腳由腳趾頭開始往上腫脹、甚至泛紅、發紫,兩隻腳的粗細有明顯差異,而且會伴隨疼痛不適。


    除了腳腫、疼痛之外,鬱積的血液可能凝結成血塊,倘若血塊順著血液流回心臟,便可能造成肺栓塞,患者會突然喘不過氣,嚴重可能猝死!


    盤點深層靜脈栓塞危險因子


    血管阻塞或血液循環不良都有可能造成深層靜脈栓塞,蔡承根表示久坐、久站、臥床或長期維持相同姿勢時,下肢血液停滯便容易凝固,而形成血栓。其他的危險因子還包括懷孕、體重過重、抽菸、癌症、心臟衰竭、家族史、服用避孕藥等。



    ▲造成深層靜脈栓塞的危險因子包括久坐、久站、臥床或長期維持相同姿勢、懷孕、體重過重、抽菸、癌症、心臟衰竭、家族史、服用避孕藥等等。(圖/照護線上提供)


    懷疑深層靜脈栓塞時,可以用超音波測量下肢血流的狀況,並尋找血栓的位置,若血栓位置越往心臟的方向靠近,血管會鼓脹的越厲害。蔡承根表示,更上游的靜脈也不能疏忽,尤其是腹部骨盆腔內的血管,因為動脈與靜脈在此交會,靜脈走在動脈後面,有部分靜脈會被動脈橫跨其上,在長期壓迫之下,位於骨盆腔的髂靜脈可能產生病變、纖維化甚至是萎縮退化,導致血管狹窄,嚴重影響下肢血液回流。


    由於靜脈後面是又是脊椎,當脊椎退化產生骨刺或椎體變形,血液回流時因前方動脈反覆搏動及機械式的摩擦,前後夾擊髂靜脈的情況下,也容易使靜脈受傷,蔡承根解釋,這種持續的機械性傷害,會無聲無息地破壞靜脈管壁,使靜脈慢慢開始纖維化及萎縮。


    及時治療才能搶通下肢血流


    突然出現單側腳腫、疼痛等不適時,要盡快就醫,在深層靜脈栓塞初期,可以嘗試使用溶解血栓的藥物來治療,有時血栓的形成不只侷限在一處,所以在治療期間需要密切觀察。



    ▲為了避免病變的靜脈在擴張後漸漸萎縮回原狀,可以在氣球擴張後置放靜脈支架,靜脈支架能夠將靜脈血管完全撐開,維持靜脈暢通的狀態,減少深層靜脈栓塞復發的機會。(圖/照護線上提供)


    針對髂靜脈狹窄的部分,可以考慮血管介入治療,利用靜脈支架來撐開靜脈的管徑,蔡承根解釋,我們會從大腿部位股靜脈或膝蓋後的膕靜脈穿刺,將導管放入髂靜脈,小心地穿過血管狹窄的部位,接著用氣球擴張血管管徑,在這個擴張的過程中即使只在狹窄部位擴張增加2至4毫米,也能讓堵塞的狀況大幅改善,增加靜脈的回流,患者的症狀就會慢慢緩解。


    為了避免病變的靜脈在擴張後漸漸萎縮回原狀,可以在氣球擴張後置放靜脈支架,靜脈支架能夠將靜脈血管完全地撐開,維持靜脈暢通的狀態,減少深層靜脈栓塞復發的機會。治療時要徹底處理髂靜脈狹窄的問題,才是完整治標及治本的治療。


    回過頭來說,有些人有潛在髂靜脈的問題,早期都是先以腳腫、小腿皮膚顏色改變及皮膚搔癢,甚至是小腿有反覆潰瘍傷口呈現,這些其實都是非血栓性髂靜脈病變的特徵表現,早發現早處理,不用等到演變成深部靜脈血栓的血栓性髂靜脈病變再就醫,處理方式也就不會那麼棘手了。


    盡量避免長時間維持同樣姿勢


    久坐、久站、臥床、長時間維持同樣姿勢,都會導致血液滯留而容易出現深層靜脈栓塞。蔡承根提醒,如果出現單腳腫脹、疼痛、發紅、發紫的狀況,務必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搶通血管,恢復血液循環,以避免出現嚴重的併發症。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整隻腳發紫、脹痛!搶通深層靜脈栓塞,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更多NOW健康報導
    ▸沒完沒了的肩頸痠痛 你找到消除對策了嗎?
    ▸前駐泰代表李應元壺腹癌逝 出現3大症狀快做胃鏡檢查

    NOW健康 深層靜脈

    最新消息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好與壞 「一分鐘微笑量表」告訴你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11-15 08:02:14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戴口罩、勤洗手防疫不鬆懈,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卻常面臨卡「關」!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中年女性。如果疾病控制未達緩解目標,容易因為關節發炎腫痛、動作卡卡,不僅脫戴口罩需要更多時間,也難落實洗手完整步驟,病友無奈成為Lady「卡卡」,恐成個人防疫缺口。

    24小時最熱


      9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 不清楚個人治療目標


      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蔡長祐執行長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是破壞力最強的關節炎之一,台灣約有10至20萬名病友,常見發生於中年女性。


      由於身體免疫系統失調,把自己的關節當成攻擊目標,造成關節發炎腫痛,如長期治療未達標,關節恐持續破壞甚至變形,誘發疾病原因包括感染、壓力、溫度等。


      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因素,使得有些病友為了「防」疫而避免到醫院因此中斷治療,直到病況加劇,移動如真人版機器戰警才回診。但臨床觀察,逾9成病友不清楚個人治療目標,可能影響疾病控制與治療成效。


      蔡長祐指出,疫情期間,約有3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未規律回診,造成病況失去控制,全身發炎。門診就有一名病友關節劇烈腫痛,走路彷彿機器戰警,手肘與膝蓋彎曲趨近90度,移動只能拖步走,這才趕緊就醫。


      ▲藉由「一分鐘微笑量表」幫助病友掌握疾病現況並設定治療目標,建議每週定期評估,然後紀錄下個人微笑標章。(圖/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提供)


      「一分鐘微笑量表」幫助醫病溝通 為病友畫出微笑曲線


      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蔡世滋董事長表示,每一種病症都有依循的治療目標,就像糖尿病應控制糖化血色素在7%以下,視力矯正目標需達1.0以上,發燒的治療目標應在38℃以下,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有治療目標,臨床上常用「DAS-28」分數來評估疾病活動度,區別為疾病緩解、低疾病活動度、中疾病活動度與高疾病活動度等4種等級。


      為幫助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掌握疾病現況並設定治療目標,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結合醫學專業量表與國人生活形態,在官方臉書粉絲團(https://is.gd/D6OgrB)與Dropbox雲端(shorturl.at/cgA06)推出在地且評估方便的「一分鐘微笑量表」。


      病友只要快速圈選幾個項目,包括身體狀況分數、疼痛分數,以及評估是否困難或無法完成5大生活行為,如自行穿衣服、自行起床、舉杯喝水、自行清洗或擦乾身體與在戶外平地上行走,即可找出對應疾病控制的4種表情符號。這些表情符號包括:代表最佳目標緩解的「開心」臉、次之目標的低疾病活動度「可以」臉、或疾病不穩定的中疾病活動度「辛苦」臉,甚至是病況最差的高疾病活動度「難過」臉。


      蔡長祐強調,藉由「一分鐘微笑量表」幫助病友掌握疾病現況並設定治療目標,建議每週定期評估,然後紀錄下個人微笑標章。待回診時,與醫師討論期間蒐集到微笑標章的變化,醫師也可以在專業評估後即時給予回饋,將有助於促進醫病間有效的溝通和對話,幫助醫師更精準用藥,幫助更多病友治療達標,畫出人生的微笑曲線。


      更多NOW健康報導
      ▸沒完沒了的肩頸痠痛 你找到消除對策了嗎?
      ▸前駐泰代表李應元壺腹癌逝 出現3大症狀快做胃鏡檢查

      NOW健康 類風濕 關節炎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