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腳痛腳麻不是退化 恐是周邊動脈阻塞嚴重將截肢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11-06 21:45:00

【NOW健康 賴以玲/綜合報導】一位年約60歲的男性患者居住在金門,腳痛多年、不良於行,疫情期間腳部的症狀加劇,連躺著或坐著不動都感到十分疼痛,且因疫情遲遲未前往醫院就診。就這樣忍痛3個月後,兒子發現患者腳部發黑失去知覺,緊急送往當地醫院搶救。醫院判斷無法處理後立即送往台北榮民總醫院,在進行周邊氣球導管手術治療後,非常幸運的保住了雙腿。

24小時最熱


    好發於50至60歲 常與退化性疾病混淆而延誤就醫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on disease, PAOD),是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一種過程及表現,在台盛行率高達 15.6%至32%。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指出,周邊動脈阻塞與許多心血管疾病相同,都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或三高慢性病所引發的血管病變,好發於50至60歲民眾身上。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顏旭霆表示,周邊動脈血管疾病 40至50%的病人沒有臨床症狀,初期的症狀輕微,常被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而延誤就醫。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習慣、飲食文化的改變,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疾病的病人越來越多。


    周邊動脈阻塞的患者腿部血管會隨著疾病進程慢慢阻塞,前期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隨著疾病病程進展,患者漸漸在行走一段時間後腿部肌肉會發生缺血、疼痛的現象,休息一段時間後就恢復正常,醫學上稱為「間歇性跛行」。陳沂名表示,大家會誤將間歇性跛行視為年紀大所引致的退化性疾病,但這其實是周邊動脈阻塞所造成的,若發現時未積極處理,很有可能會導致腿部缺血發黑、肌肉溶解,最嚴重恐需要截肢。


    腳麻、腿腳冰冷是前兆 飲食作息搭配藥物或手術治療


    顏旭霆補充,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依Fontaine分級(Fontaine Classification)分為4等級:第1級患者症狀輕微,多為腳部冰冷或出現腳麻,但有些患者完全沒有症狀出現;第2級患者腿部動脈阻塞,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症狀;第3級患者阻塞嚴重,腿部即使在休息狀態下仍會疼痛;第4級動脈幾乎完全阻塞,腿部出現壞死或壞疽的現象。


    顏旭霆指出,周邊動脈阻塞是長期生活習慣與慢性病累積造成的血管疾病,若已經出現症狀,自行靠飲食調整無法減少阻塞的情形,一定要經由專業醫師評估狀況後,同時調整飲食及作息並搭配藥物或手術治療才能預防狀況加劇。


    陳沂名指出,早期治療周邊動脈阻塞多以外科繞道手術(Bypass surgery)為主,手術傷口較大,也需耗費更長的手術時間。目前治療上多以侵入性較低的周邊氣球導管手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療,術前先進行局部麻醉,經由鼠蹊部股動脈或手腕橈動脈穿刺進入周邊血管,藉由擴張氣球將阻塞的血管撐開,增加血管內徑血流量,若有必要,則建議可放入支架以維持血流或搭配斑塊旋切術來刮除或旋磨硬化斑塊,恢復血管直徑。為避免日後血管壁發炎或纖維化,也能選擇使用紫杉醇塗藥的氣球及支架,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延緩再次阻塞的風險。


    更多NOW健康報導
    ▸網球肘跟打網球無關! 上班族、家庭主婦都是好發族群
    ▸夏天才防曬? 冬天沒做好防曬結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NOW健康 動脈阻塞

    最新消息

    出現這6大症狀絕不可輕忽 當心胰臟癌可能悄悄找上門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11-06 22:00:00

    【NOW健康 林詩恩/台北報導】資深演員張國棟,驚傳因罹患胰臟癌病逝,享耆壽92歲。據媒體報導,張國棟數月前突然暴瘦,就醫檢查發現罹患胰臟癌,經3次標靶治療後,於11月2日病逝。

    24小時最熱


      被稱為癌症之王 好發於60歲以上族群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若無刻意減重,卻莫名突然體重減輕,就得當心是疾病在發出警告。甲狀腺亢進、慢性消化性潰瘍、發炎性大腸疾病、糖尿病、大腸癌、胰臟癌、淋巴癌等,都有可能會發生體重急速減輕的症狀。


      要特別注意的是,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好發於60歲以上族群,可能伴隨的併發症狀,除了體重急速減輕外,也可能發生上腹疼痛或是背部疼痛,容易誤導罹病者認為是腸胃相關疾病,而忽略真正的病因可能來自於胰臟癌,進而拖延到就醫及治療的時間。


      胰臟癌早期難以察覺 有6大症狀要注意


      錢政平提醒,胰臟癌在早期幾乎無症狀,因此難以察覺,即使少數出現症狀,也很容易與腸胃疾病或背部問題混淆。胰臟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食慾不佳、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體重明顯下降、黃疸、脂肪便等。胰臟癌發現時大多都為晚期,此時癌細胞往往已侵犯到鄰近組織或已轉移,後續治療也較為棘手。


      根據衛福部統計,胰臟癌在台灣10大癌症死亡率排名雖非前3名,但也在10大主要死亡癌症內排名第7,最令人害怕的是胰臟癌難發現、晚期預後差,5年存活率低於5%,這也是為何胰臟癌會有癌王之稱。


      60歲以上、有抽菸習慣、肥胖、慢性胰臟炎、糖尿病、胰臟相關家族病史、或是喜歡高糖份及高熱量食物,都是罹患胰臟癌的危險族群。最後,錢政平表示,胰臟癌早期難以被發現,除了因為症狀容易與腸胃疾病或背痛混淆外,胰臟的位置在身體中央,胃後方的後腹腔位置,若健康檢查只靠腹部超音波檢查,無法全面偵測胰臟是否有病變,以零輻射磁振造影進一步檢查,才能一窺胰臟的全貌,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掌握早期診斷、盡早治療的先機。


      更多NOW健康報導
      ▸網球肘跟打網球無關! 上班族、家庭主婦都是好發族群
      ▸夏天才防曬? 冬天沒做好防曬結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NOW健康 胰臟癌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