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腸胃也凍未條!中醫師警告:關於脾胃必須重視的「日常10大症狀」別輕忽

愛健康
By Bella儂儂
發布時間:2021-12-22 12:00:00

24小時最熱

    Source:pexels.com@vlada-karpovichpexels.com@majesticaljasmin

    不少人會認為,當脾胃出狀況時就會有胃痛、腹瀉、腹痛、腹鳴等現象,其實脾胃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郭大維及資深醫藥記者王瑞玲共同出版《讓腸胃動起來 》(時報出版)提到,以下這十種症狀,會時常發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但很多人卻不曾注意過,當這些日常的症狀開始跟以前不一樣時,請務必多加留意,因為很有可能代表你的脾胃出問題了。

    延伸閱讀:春季「養肝腎、健脾胃」是關鍵!美女中醫生教你「這樣吃」,養出健康好髮質

    一、打嗝

    以中醫的角度來看,打嗝又稱「呃逆」,為胃氣上逆所引起的現象,像是吃太飽、吃太快、吃太多產氣的食物、情緒壓力等等,都有可能會造成打嗝,一般短暫且可以自然停止的打嗝,皆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如果是過於頻繁地打嗝且伴隨著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很可能是胃部疾病所引起,例如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等。

    此外,腦部腫瘤、中風、頭部外傷等中樞神經出現問題的患者,甚至某些類型的癌症,都可能會出現頑固性呃逆,建議當打嗝停不下來時,應及時就醫,找出病灶對症治療。

    延伸閱讀:秋天是「養肺」的好時機!5種保養肺食物推薦,慈禧太后養顏美容靠吃「這個」,山藥益氣健脾胃入菜最美味

    二、放屁

    中醫將放屁、排氣稱之為「矢氣」或「屎氣」。每一個人都會放屁,適量的放屁對身體是有利的,反映著體內的氣機通暢。郭大維院長指出,但如果出現以下這些放屁類型就需要多多留意,有可能是身體疾病的症狀:

    ❶多屁

    在中醫認為,經常性的放屁並非是在排毒,而是腸道消化不良,或是腸道壞菌太多時所引起的。正常來說,一天的放屁次數在十四~二十六次皆屬正常範圍,若超過這個數字就代表多屁。當脾胃虛寒時,排氣會變多但不臭;若脾胃濕熱,排氣不但多且臭。基本上放屁次數過多,大多和腸胃功能有關,例如腸躁症、便祕等,都可能引起多屁的症狀。

    ❷臭屁

    中醫認為,經常排臭屁,是腸胃較虛、消化不良,脾胃濕熱讓腸胃運化停滯所致。而大多數的屁是無氣味的,會有臭味的原因多來自於「硫化物」的成分,和日常飲食有相當大的關係。經常暴飲暴食、進食過多的燥熱食物,例如起司、紅肉等,這些黏膩難消化的食物,都會導致腸胃運作失常,也更容易造成難聞的屁味。

    此外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腸道發生病變,例如潰瘍、慢性發炎、腸道有出血,甚至惡性腫瘤等現象時,排出的屁味也會更加刺鼻。

    延伸閱讀:消化不良、脹氣解決方法有哪些?「養胃」5大重點牢記,寒性食材多利用辛香料中和,三餐定時定量避免「火燒心」

    三、脹氣

    Source:pexels.com@polina-zimmerman

    脹氣最常發生在吃壞肚子或吃到腐敗的食物、胃痙攣、腸絞痛等情況,但長期找不到原因,或是突然發生且無法緩解的脹氣問題,就要考慮其他病因的可能性,像是胃發炎、腸道感染,甚至是癌症等,都可能造成胃脹氣。

    就以大腸癌來說,腫瘤會阻塞腸道而導致腹脹,早期的胃癌通常也沒有太多症狀,大多以上腹部脹氣或消化不良等模糊症狀表現。

    延伸閱讀:中醫師建議「4大補帖」大公開!解決氣虛、疲倦、食慾不振就靠高麗蔘

    四、便祕

    Source:pexels.com@sora-shimazaki

    在中醫上認為,便祕大致有四種證型:

    ❶腸胃燥熱:飲食不正常、吃過度辛辣、油膩的食物。

    ❷陰寒凝滯:喜歡吃生冷食物。

    ❸氣血不足:久病體虛,像是有糖尿病、急慢性腎病、腎發炎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

    ❹氣機不通:久坐少動、情緒憂鬱、容易煩心者。

    大部分的便祕都可以透過飲食或生活習慣來調整,但當你的便祕型態伴隨著這些症狀,還是建議需考慮就醫,以免症狀惡化。

    延伸閱讀:立冬養生掌握4大重點!養腎多吃這些「黑色食物」,進補前注意體質、胃腸狀況很重要!

    五、腹瀉

    Source:pexels.com@polina-zimmerman

    腹瀉在中醫裡面稱之為「泄瀉」,認為「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可見腹瀉和脾胃的關係最為密切。

    腹瀉主要是由病毒、細菌感染所引起,原因包括食物不潔、食物中毒、食物寒涼、消化不良等。約有八成患者是屬於急性腹瀉,而慢性腹瀉致病原因比急性複雜,例如克隆氏症、潰瘍性腸炎、腸道感染性疾病,甚至是大腸癌、小腸吸收不良等病症,都可能有長期腹瀉且排便帶血,甚至還有體重下降或貧血等症狀。

    急性腹瀉是指,一天之內腹瀉超過四次,且持續超過三天、甚至是兩個星期都未能緩解,患者可能會有脫水的現象,尤其是發生在身體比較虛弱的年長者及幼童時,要更加留意,恐會有大量脫水,甚至產生休克的情況發生。而慢性腹瀉則是,腹瀉情況超過兩個月都未有改善,且體重有明顯下降或貧血的情況發生。

    延伸閱讀:你也天氣變化大容易感冒?中醫師推3道超簡易「香菇養身」雞湯,提升免疫力還能抑制腫瘤!

    六、腸鳴

    腸鳴又稱叫腹鳴,是指腸動有聲。中醫認為,若鳴響在胃部,是為中氣不足、胃腸虛寒;若腹中腸鳴如雷,多為風、寒、濕、邪,以致腸胃運作紊亂所致;腹內有腸鳴聲,會有腹脹、胃腸功能傳導減弱所致。

    有些人的肚子動不動就咕嚕咕嚕叫不停,肚子餓也叫,不餓也叫,每當在重要場合或安靜的場所都會讓人瞬間尷尬。當腸內好菌、壞菌、菌體失調而產生大量氣體,使腸胃內容易產生幅度過大或異常移動時,就會出現「腸亢進」,也就是腸鳴的現象。

    短暫的脹氣腸鳴不大會被視為疾病,但若腸鳴次數增多、聲音增大且伴隨其他不適,如腹痛、腹脹或食慾低下等,或是腸鳴時間超過一個月以上,就可能表示有腸胃發炎的症狀,最好安排檢查,排除是否有長息肉、腫瘤等疾病。

    延伸閱讀:

    七、厭食

    中醫厭食稱之為「納呆」,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調所致,也是一種進食障礙。厭食可分為三種證型:

    ❶脾氣胃虛型:通常患者精神較差、臉色枯黃、拒食、易出汗、舌苔薄白,稍微進食,糞便呈稀薄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

    ❷積滯不化型:通常患者形體偏瘦,食之無味,也沒有食慾。

    ❸胃陰不足型:通常患者容易口乾舌燥、皮膚乾而無光澤、大便乾燥、舌苔少且偏紅,不喜歡進食。

    一般會從疏肝解鬱進行調理,並加以調理脾胃,都可以獲得很大的改善。當自己或是身邊朋友有以下症狀時,就可能要警覺有厭食的發生:

    ①突然開始挑食。

    ②明明沒吃多少東西,卻突然開始劇烈運動。

    ③吃完東西就開始催吐。

    ④體重極速劇減。

    ⑤注意力不足、情緒焦慮。

    ⑥過度在意自己的體重變化。

    延伸閱讀:初期症狀像腸胃炎!寧靜殺手「卵巢癌」徵兆、高風險族、必吃抗癌食材一次看

    八、暴食

    Source:pexels.com@diva-plavalaguna

    上面提到的厭食,暴食行為障礙也是飲食失調的一種疾病,中醫認為的暴食是屬「脾胃濕熱」夾帶肝鬱體質。所謂暴食的定義是指,無法控制過度的飲食行為,診斷準則包括:

    ①無法控制自己進食(包含份量)。

    ②過度進食後會有強烈的罪惡感,並用激烈的補償性行為避免體重增加,如催吐、服用瀉藥、灌腸等。

    ③以上行為在一周內出現兩次以上,並持續三個月就可能有暴食的傾向。

    在治療上除了緩解焦慮的情緒,同時一併改善因暴食所引起的脾胃失調,著重在健脾利濕、疏肝理氣。

    延伸閱讀:糞便形狀透露腸胃健康!原來「理想形狀」是這個,擺脫便祕可以這樣做

    九、燒聲、久咳不癒

    Source:pexels.com@cottonbro

    一般來說,沙啞或是咳嗽,很多人的直接反應都會認為是支氣管發炎,或者是肺部出現問題,但其實排除掉肺部疾病的因素,有些腸胃問題也會造成喉嚨沙啞或久咳不癒等現象,最常見的就屬於胃食道逆流。通常由胃酸引起的咳嗽症狀,往往會伴隨著喉嚨卡卡以及胸口灼熱感,躺下時症狀更加劇。

    延伸閱讀:便當族請注意!這8種食物不適合再加熱?恐引腸胃問題或致癌

    十、大便出血

    以中醫的觀點來看,便血也稱之為下血。有些患者便血情形有一段時間,但卻一直認為是痔瘡所引起的現象,忽視了便血的警訊。

    若以初步的出血顏色來做簡單的判斷,痔瘡出血的顏色多為鮮紅,而腸胃道出血或是腫瘤所造成的出血顏色,因為在腸胃道停留的時間較長,所以往往會偏暗紅色,甚至為黑色,但並不代表鮮紅色的血便就都是痔瘡所引起的。若腫瘤的位置靠近肛門處時,也會排出鮮紅色的血便。當出現便血症狀時,若伴隨著腹痛或大便形狀改變時,最好可以盡快的安排就醫檢查。

    書名: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生術+養腸操,遠離胃痛、腹脹、便祕、食慾不振

    作者:郭大維、王瑞玲

    出版社:時報出版

    主圖來源:pexels.com@olly

    Bella儂儂

    最新消息

    女生更容易偏頭痛!好發於20-50歲女性,感覺想吐、怕光怕吵,醫師建議3招預防

    愛健康
    妞新聞
    發布時間:2021-12-22 15:00:00

    偏頭痛是一個常見疾病,影響全球約12~15%的人口,在台灣,有高達兩百萬人口受偏頭痛困擾,偏頭痛也是一個已知有顯著性別差異的神經科疾病,女男比約3:1,尤其好發於20到50歲女性,有週期性。誘發因素包含情緒、壓力、飲食、情緒及睡眠品質等,甚至在疫情期間也使偏頭痛平均天數延長,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工作能力。

    24小時最熱

      偏頭痛不是一種「症狀」,而是一種疾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凱如指出,根據台灣頭痛學會於今年七月份的問卷調查(共2,300多位民眾填寫),有將近七成民眾以為頭痛只是一種「症狀」,但其實偏頭痛是一種疾病,除了反覆頭痛之外,可能還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特色。且超過半數的民眾不知道偏頭痛有預防性治療,且過度使用頭痛藥,反而造成頭痛更嚴重,就是所謂的『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 (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

      預防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

      莊凱如醫師說,為提升民眾對於偏頭痛的認知並把握適當就醫時機,台灣頭痛學會也推出「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每週服用止痛藥超過2天以上可能使頭痛惡化;預防偏頭痛有3招:運動、舒壓、預防性藥物,希望加深民眾印象。

      偏頭痛的疾病定義與治療:

      偏頭痛:單側(但也可雙側),中重度,搏動性,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持續4到72小時,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症狀。

      慢性偏頭痛:頭痛持續3個月以上,且每月超過15天,符合偏頭痛的天數超過8天。

      急性治療:一般止痛藥物,有痛才吃。

      預防用藥:定期使用(是否需使用偏頭痛預防藥物,須經由醫師評估)。

      口服預防用藥: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抗憂鬱藥等。

      肉毒桿菌的針劑治療。

      CGRP單株抗體製劑。

      突然劇烈頭痛、肢體無力…竟是硬腦膜下血腫惹禍!延誤治療恐傷腦神經

      青光眼釀頭痛、噁心,是「視力的小偷」!醫師:降低眼壓可延緩視野喪失

      痛不死卻超難受,「張力性頭痛」有解?可不可以不吃藥?神經內科醫師這樣說

      妞新聞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