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麴銀杏並非人人都能吃 若有服用這類藥物應謹慎食用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12-21 08:15:00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許多紅麴、銀杏等健康食品號稱可以降血脂、預防失智,讓不少老人家趨之若鶩,但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提醒,並非每個民眾都適合服用這類保健食品,如有疑慮,建議拿著藥物(連同藥袋)及保健食品,尋求社區藥師協助。

24小時最熱


    張文靜表示,依照食藥署規定,紅麴產品中的monacolin K成分含量達到一定標準時,就可申請為具有調節血脂肪功效的健康食品,降血脂的效果不錯。但monacolin K成分與statin類降血脂藥的成分類似,兩者併用,將增強降血脂藥品的副作用,例如,導致肝、腎損傷、提高肌肉病變、橫紋肌溶解症等發生率,常出現不明原因的痠痛、尿液顏色改變。


    此外,紅麴也會與多種藥品產生交互作用,即使服用時間錯開,仍有可能造成危害。像是其他降血脂藥品,如:gemfibrozil、niacin併用,可能會提高橫紋肌溶解症發生率。若與azole類抗黴菌藥物同時使用,則可能增加肝毒性及肌肉痠痛等副作用;要是與抗凝血藥品warfarin合併使用,可能影響凝血功能。


    至於銀杏葉萃取物,食藥署以藥品管理,核准作為處方藥品的適應症為末梢血行障礙;如為指示藥品,適應症為末梢血行障礙之輔助治療。張文靜表示,銀杏葉萃取物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抑制血液凝集等效果,如與抗凝血劑(warfarin)、抗血小板藥品(aspirin、clopidogrel)和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NSAID)併用,可能會出現交互作用


    此外,如持續服用「銀杏葉萃取物」保健食品,恐增加手術出血的風險,例如,拔牙就可能血流不止,張文靜提醒,在術前務必告訴醫師,於手術前7天停止使用。


    含紅麴及銀杏葉萃取物的保健產品,易與許多藥品產生交互作用,張文靜表示,民眾很難一一辨識,建議拿著醫療院所的藥袋,以及保健食品,至社區藥局,請藥師提供專業意見。


    更多NOW健康報導
    ▸小中風很可能是中風前兆! 醫學定義小中風有3個條件
    ▸燒仙草含「嫩精」安心吃? 毒物專家:更應該注意這個

    NOW健康

    最新消息

    天氣急凍!小心爆血管血壓飆高

    愛健康
    引新聞
    發布時間:2021-12-21 09:00:01

    (陳樂珊/綜合報導)低溫來襲,對於高血壓病史的人來說,更需要留意,因為氣溫起伏容易造成血壓波動,血管會因為熱漲冷縮而變細、血壓上升,這也是冬天為何會是心肌梗塞、中風好發的高風險期。究竟平時要如何做好保養?《引新聞》分享5招降低血壓的小技巧,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機率。

    24小時最熱

      圖/低溫來襲,對於高血壓病史的人來說,更要留意。WorldGym提供

      1.增加身體的活動與鍛鍊

      天冷別再躲被窩,起身運動吧!運動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幫助血管擴張;另有研究指出,久坐的老年人,參加有氧運動訓練後,血壓平均降低了3.9 %的收縮壓和4.5 %的舒張壓,這些結果與某些血壓藥物一樣好。

      2.減重

      體重增加會造成血壓上升,如果一個人超重,減掉3~5公斤可以降低血壓,同時降低其他疾病的風險;有幾項研究報告提到,減肥飲食可使血壓平均降低3.2 mmHg舒張壓和4.5 mmHg收縮壓。

      3.減少過度壓力

      沒有適度的釋放壓力,會讓血壓容易升高,可以透過練習深呼吸、散步、看書、聽音樂等方式,來減輕自己的壓力,或是透過正念、冥想、瑜珈,也能有效減輕壓力及血壓。

      4.獲得良好的睡眠

      睡覺時,血壓通常會下降,如果你睡不好,它會影響你的血壓。睡眠不足的人,尤其是中年人,患高血壓的風險會增加。國家睡眠心臟健康研究發現,經常每晚睡眠少於 7小時和每晚超過9小時的睡眠時間與高血壓患病率增加有關。每晚定期睡眠時間少於5小時與長期高血壓的顯著風險有關。

      5.選擇正確的飲食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建議,可使用降低高血壓的飲食方法,包括攝取低鈉食物、水果及蔬菜、低脂乳製品、富含油脂的魚、少吃甜食與紅肉等,也避免飲酒、咖啡因攝取過量,因為喝酒、攝取咖啡因會造成血壓升高。

      基本上,想要控制高血壓,在飲食、生活習慣上需要多加注意,尤其到冬天、寒冷的天氣,容易讓人想大吃大喝,甚至增加吃麻辣鍋、薑母鴨的次數,但高鈉的飲食,會致使高血壓加劇,建議還是以清淡的飲食為主;入冬後,氣溫逐漸降低,還是要提醒,做好保暖措施,切勿自行停藥,且記得定期量血壓,才能掌握血壓是否出現異常。

      熱門新聞:BY2 Yumi自稱「王力宏婚前的正式女友」 慘遭李靚蕾狠打臉

      引新聞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