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名青少年有3人喝過酒!18歲前飲酒 精神疾病風險增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2-03-03 19:30:00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未滿18歲的青少年飲酒,可能喝出成癮症,精神相關疾病的風險暴增!在2016年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中,有6.8%的男性及2.2%的女性死亡可被歸因為飲酒所造成的傷害,對青少年的傷害更加嚴重。同一研究中也有統計,高達7%的失能校正人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衡量整體疾病負擔的方法)和酒精濫用有關。

24小時最熱

    放眼全球,酒精也是青少年最廣泛使用的成癮性物質,全球15至19歲的青少年中,在過去一年內曾經飲酒的比例高達34%。拉回國內,2017年國健署的統計中,12到17歲的青少年為27.3%,估計有41.5萬位青少年曾喝過酒。上述數據揭示著青少年飲酒為不容忽視的重要公衛議題。


    研究:青少年接觸酒精 成癮風險升高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說,成癮疾患多始於青少年及成人早期,且研究顯示:年紀愈小時,接觸成癮物質,日後發展為成癮疾患之風險也愈高。14歲前即開始飲酒者,有高達15%日後會發展為酒精使用疾患,相較於21歲後才接觸酒精者,僅2%發展為酒精使用疾患。著名的「進階理論」(Gateway Theory)描繪的青少年物質濫用原型中,多數青少年從合法物質(如菸、酒)開始,逐步進展到非法藥物使用。青少年飲酒行為時常只是冰山一角,在海平面下埋藏更多是不可見的隱憂。


    青少年為何飲酒? 受父母影響最大


    青少年飲酒行為和環境因素密不可分,媒體廣告、國家政策管制至家庭、同儕皆有影響;以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飲酒影響最大。父母飲酒造成青少年飲酒背後的成因極其複雜,除了遺傳因素外,父母飲酒也會讓孩子較易暴露在家暴、疏於管教、父母經濟狀況不穩定等兒時逆境(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中,而已有許多研究發現兒時逆境和成癮疾患的顯著關聯性。 此外,媒體廣告及周邊環境之影響亦不容忽視,例如陽明大學陳娟瑜教授團隊的研究結果發現,電視酒精廣告會增加2.6倍的青少年飲酒風險,而便利商店的密度和學生飲酒亦有顯著相關性。


    青少年經常「狂飲」 增加猝死風險


    李宛臻指出,青少年為腦部關鍵發育期,飲酒會顯著影響腦部發展及認知功能,亦會嚴重影響青少年學業成就、社會角色轉型等重要人生歷程。此外,青少年飲酒者有高比例合併其他精神科疾病,常見如品行疾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及憂鬱症等,亦和自傷行為及暴力風險具顯著相關。青少年飲酒更是造成青少年非自然死亡(如交通事故)主要原因之一。相較於成年飲酒者,青少年飲酒者的模式常為「狂飲」(binge drinking),即在短時間內喝下大量酒精,此模式更讓青少年因飲酒過量猝死或意外傷亡風險大增。


    如發現孩子過早飲酒 可前往青少年精神科求助


    青少年使用酒精的時間大多不長,故此階段也是治療黃金期,篩檢及早期介入對於減少日後成癮風險至關重要。依據美國國家酒精濫用與酒癮研究院發表之指引,可依據青少年的年紀及過去一年內使用酒精的天數做簡易風險區分,若為高風險個案應立即介入並盡早轉介專業人員評估及治療,以下列舉高風險個案:

    ▸11歲以下:若曾接觸酒精即為高風險。

    ▸11至14歲:若過去1年中接觸酒精天數達5天以上為高風險。

    ▸16至18歲:若過去1年中接觸酒精天數達12天(16歲)、24天(17歲)或52天(18歲)以上為高風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建置完整的藥癮醫療示範中心,致力於青少年酒精及藥物成癮的治療,若自己的孩子或身邊的青少年有上述狀況,可至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進一步評估其治療需求。


    ❤【NOW健康】關心您: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未成年請勿飲酒,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更多NOW健康報導
    ▸視網膜剝離比想像中常見 200度超廣角眼底照相揪病灶
    ▸男大生騎單車滑倒撞斷門牙 即拔即種植牙不讓缺牙漏風

    NOW健康

    最新消息

    諾羅病毒來襲!單週11萬人腹瀉就醫 近4週傳83起群聚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2-03-04 13:30:00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身為學生的你,身邊有人因為腹瀉請假嗎?或是有人在FB提到自己感染「病毒性腸胃炎」拉個沒完呢?因為諾羅病毒正在偷偷入侵大家的生活!疾管署表示,上週(2月20日至2月26日)因腹瀉就診的人多達11萬人,且近4週(1月24日到2月19日)發生83起腹瀉群聚通報。疾管署提醒,勤洗手與注意飲食,才能防範「病從口入」。

    24小時最熱


      因腹瀉就診人數上升 單週11萬人就診、群聚感染頻傳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昨(3)日表示,國內近期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群聚事件檢出病原體以諾羅病毒為主,請民眾留意飲食安全與手部衛生,如有嘔吐、腹瀉等腸胃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及落實生病在家休息;餐飲旅宿業者務必加強環境衛生管理,並留意員工健康狀況,如有疑似症狀者請立即暫停工作,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在上週(2月20日至2月26日)腹瀉的門診、急診之就診累計11萬783人次,較近2週就診人次略升(第7週〔2月7日到12日〕及第6週〔1月31日到2月5日〕,分別為109,522、109,289),低於近年同期,往年連假後易出現腹瀉就診人次上升;另全國近4週(1月24日到2月19日)共接獲83起腹瀉群聚通報,以餐飲旅宿業及校園通報案件為多,病原體檢出陽性案件計49起,檢出諾羅病毒為主的案件有46件,佔94%。


      諾羅病毒襲腸胃 病從口入要小心


      疾管署指出,病毒性腸胃炎傳染力極強,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經由吃到被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手部接觸受污染的物品再碰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黏膜、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而感染。常見症狀為腹瀉、嘔吐,並可能伴隨發燒、頭痛、胃痛、噁心、肌肉酸痛等,通常症狀會持續1至10天。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感染的致病菌,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物量等因素,均會影響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


      疾管署呼籲,有效的預防方法為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務必正確洗手,做好個人防護;烹製菜餚應注意食品衛生,生熟食應分開處理,並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品。並請旅宿及餐飲業者務必落實廚房及廁所等環境的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特別是廚工)衛生及健康情形;如有疑似症狀,特別是食品從業人員應在家休息,至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學或工作,避免傳染他人。


      更多NOW健康報導
      ▸視網膜剝離比想像中常見 200度超廣角眼底照相揪病灶
      ▸男大生騎單車滑倒撞斷門牙 即拔即種植牙不讓缺牙漏風

      NOW健康 群聚 腸胃炎 諾羅病毒 腹瀉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