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感染=打完疫苗?醫給答案 Omicron「2特點」太危險

疫情專區
By Ettoday
發布時間:2022-05-21 15:00:00

記者張乃文/綜合報導

24小時最熱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20日在記者會中指出,確診解隔者,未來三個月內若有接觸確診者無須再次匡列,有如獲得無敵星星三個月,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他也強調,千萬別為此涉險染疫,因為有共病者恐容易出現中重症。有醫師也認為,假設一劑疫苗都沒打過的人,千萬不要想著用「自然感染」的方式,當作打疫苗。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分享,有些民眾認為,「不用打疫苗,再使用自然感染,就等同於打完疫苗。」對此,醫師直呼「不同意,且大錯特錯。」

    黃軒解釋,2020年新冠疫苗尚未出現,就有已有很多報導提到「自然感染產生的抗體不夠高、不夠持久」,甚至在3個月後有些只剩不到18-20%抗體,此時若遇到新的變種病毒,身體很快又會被入侵。而根據台灣疾管署「接種對象與期程、注意事項」指引也說明,無論過去曾是有症狀或無症狀的新冠感染史,都應提供疫苗接種。

    另外,新冠感染個案建議自發病日起至少間隔6個月,並符合終止隔離或治療標準後,再接種疫苗。黃軒認為,單純靠Omicron病毒自然感染後產生的抗體,當成護身符「太不可靠了。」畢竟以Omicron的特點,變異太快,容易產生重複感染,且99%無症狀/輕症,容易發生「重複感染」的高風險族群,卻又是無症狀/輕症狀患者們,體內所激發的免疫力本來就不高,也不持久。只要Omicron病毒有稍微突變點,很容易再次攻破、再次感染。

    「所以不行!請不要想嘗試感染新冠病毒,來增強自己的免疫力」,這是錯誤又傷害身體健康的行為。黃軒強調,再次新的攻破、又再新的感染,再次突變新的變種病毒,也難保之後的後遺症,也會更長、更久,故不可故意染疫,這是危險行為,且生命可能會受到嚴重破壞。

    黃軒更舉國際期刊佐證,未接種疫苗者,中和抗體在其他變種病毒感染時,呈現的水準是低的,至於有接種疫苗的動物,其中和抗體,可以在其他的變種病毒感染時,仍然有效抵抗病毒感染,代表不容易再次被其他新冠變異株感染,可以橫跨不同變種病毒,而產生同等有效的免疫能力,萬一被突破性感染,反而會出現綜合免疫力

    因此,黃軒提醒,接種第三劑疫苗加強劑,不只是保護你「免重症,免死亡」,萬一有突破性感染,也會保護你有綜合免疫力,可以抵抗其他新冠病毒的變異種。

    點我加ETtoday好友,接收更多新聞大小事。

    ETtoday Omicron

    最新消息

    確診能吃什麼?名醫建議8種食物 備妥3種舒緩不適藥物

    疫情專區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2-05-23 12:00:00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亞洲換心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也確診了,他在第一時間發訊給院內同仁,分享自己罹病經驗,在400多字短文中,提醒3大重點,並建議員工如也染疫,可多吃8種容易下嚥的食物、3種能舒緩不適的藥物。

    24小時最熱


      據了解,魏崢5月15日PCR結果陽性,確診染疫,主要症狀為喉嚨發炎、喉嚨痛到喝不了水,還一度發燒到38.5度。他在給院內同仁的短信中提及,「Omicron病毒非常容易傳染,最近員工很多染疫,我也不例外,雖然多是輕症,但有時候也非常不舒服。」他首先提醒,在染疫生病之際,最需要注意的3大重點是:


      ▸重點1:水分供應充足。
      ▸重點2:藥物使用無虞。
      ▸重點3:充分的營養補充。


      魏崢指出,「這次感染比較特殊的症狀是喉嚨發炎,痛到連喝水都不行,在此提供一些個人經驗供大家參考」,建議同仁多多食用比較不刺激又容易下嚥的滑潤食物,例如:(1)木瓜、(2)牛奶(少糖)、(3)原味優格、(4)豆花、(5)布丁、(6)蒸蛋(不要太鹹)、(7)白煮蛋蛋白、(8)橄欖油或苦茶油等。


      此外,務必充分補充水分,才能化痰,如果喝清水容易嗆到的話,可以木瓜牛奶或豆花代替,吞服藥物時亦然。


      至於藥物部分,退燒止痛首用普拿疼(本院名稱depyritin),每天不要超過5顆,但它不具消炎作用;對喉嚨嚴重發炎者,celebrex效果可能更好,但每天不要超過2顆;Brown mixture則可以止咳化痰。魏崢提醒,如果有自己無法處理的狀況,尤其呼吸困難,請馬上掛急診。


      更多NOW健康報導
      ▸「小滿」時節頭昏身體沉重感明顯 中醫養生少不了這帖
      ▸幼兒染疫腳痠腳痛、走不動 當心可能橫紋肌溶解症惹禍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

      NOW健康 確診 吃什麼 名醫建議 舒緩不適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